仲夏時節(jié),華夏大地,赤日炎炎。從北到南,從東到西,大范圍、長時間的被高溫天氣“炙烤”,熱不可耐,避暑成了人們的重要話題。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空調(diào)電扇,但古人發(fā)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夏天過的有滋有味,低碳環(huán)保。 “搖風”納涼。在古代普通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,古人稱之為“搖風”,又叫“涼友”。扇子多用竹編,也有用絹錦制成,使用經(jīng)濟方便。文人還愛在上面題詩作畫,即可消暑,又添情趣。在漢代,有人發(fā)明了“葉輪撥風”,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,軸心上栓有繩索,葉輪就會被帶動旋轉(zhuǎn)而產(chǎn)生涼風,真是風涼愜意。 用冰祛暑。據(jù)《詩經(jīng)》記載:“二之日鑿冰沖沖,三之日納于凌陰”。早在商朝就有富貴人家藏冰于窖,待第二年的夏天取出來,擺放在居室中降溫。我國周朝設(shè)有專掌“冰權(quán)”的“凌人”,在唐代開始出現(xiàn)“冰商”,冬天藏冰,夏天拿出來賣。南宋皇宮的殿內(nèi)設(shè)有金盆數(shù)十架,放上“藏冰”,灌花香于其中,用風輪鼓風,涼風送爽,芳澤滿殿。造“冰屋”消暑。唐代還有一種供人消暑的“涼屋”,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,它傍水而建,采用冷水循環(huán)的辦法推動扇輪搖轉(zhuǎn),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,或利用動力將水送至屋頂,任其沿檐直下,形成人造水簾,激起涼氣,以達到消暑之目的。到了明代有官府巧妙利用地理優(yōu)勢,掘井納涼。明朝文人高廉在《遵生八箋》中記載:“霍都別墅,一堂之中開七井,皆以鏤刻之,盤覆之,夏日坐其上,七井生涼,不知暑氣!惫糯摹氨荨焙汀盎舳紕e墅”,比現(xiàn)代的“空調(diào)房”降溫效果還好,空氣更清新,即綠色又環(huán)保。 用瓷枕來納涼。瓷枕多呈方形,有孔隙 ,用來散熱散潮,枕面施有一層青白的釉,夏天枕上冰冰涼涼。詩曰:“半窗千里月,一枕五更風”,“久夏天難暮,紗廚正午時;忘機堪晝寢,一枕最幽宜”。這都說明了瓷枕是當時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。 吃冷飲避暑。杜甫詩云:“公子調(diào)冰水,佳人雪藕絲。”宋代就有買冷飲的專賣店鋪,到了元代冷飲中摻入珍珠粉和蜜糖,不但改善了口感,還增加了美容養(yǎng)顏的效果!恶R可婆羅游記》中的“冰奶”與現(xiàn)在的冰淇淋相比好不遜色。 “避暑山莊”避暑。我國古代人們避暑納涼方法很多,而且也很有情調(diào)。元代釋英選擇去山林避暑,納涼與游玩兩全。他在《山中景》里寫到:“六月山深處,輕風冷襲衣;遙知城市里,撲面火花飛”。鬧市里烈日炎炎,而山中卻清涼怡人。釋英老先生道出了避暑的好去處。 心靜自然涼。白居易消暑更有境界,他在《消暑》詩中寫到:“何以消煩暑,端坐一院中;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。散熱由心靜,涼生為室空;此時身自保,難更與人同”。詩人獨坐廣庭,迎著臨窗的徐風修身養(yǎng)性,不為名利所擾,不為物欲所羈,耳畔自會有清風習習。紛擾紅塵中,只要能做到“心靜”,抵抗酷暑就容易多了。 在這炎炎夏季,我們除了運用現(xiàn)代高科技的空調(diào)電扇外,還有許多避暑妙招:一、打開室內(nèi)窗戶,開口一高一低,讓空氣自然流通。二、屋頂、庭院掛上遮陽網(wǎng)反射光照,窗戶掛上竹簾,擋住熱浪侵襲。三、洗溫水澡,可有效的降溫避暑。四、少吃多餐,代謝的熱量可以減少。五、適當吃一些辛辣食物,有助于降低體溫。六、中午呆在地下室,躲過高溫的炙烤。七、多喝水,礦泉水、和低糖汽水是最好的選擇。八、女性選擇蘆薈產(chǎn)品,能夠起到降低皮膚溫度的效果。九、使用冰袋,降低皮膚溫度。十、放慢動作,避免劇烈活動而增加的內(nèi)部溫度。十一、選擇枕具,最好使用羽毛或絨毛枕頭,枕套最好用棉質(zhì)的。十二、坐著休息一會,閉上眼睛,可以養(yǎng)神降溫。十三、喝菊花茶,能有效的降溫清腦。十四、穿淺色棉質(zhì)衣服,棉質(zhì)衣服利于排汗,淺色衣服能反射更多的陽光。這些方式總有一款適合你,不妨也學一下古人,在大自然里去尋找一種天然的清涼,或品一壺清香悠遠的茶,讀幾首意境雋永的詩,消除周身的暑氣,不亦美哉!(作者:古縣聯(lián)社 李林軒)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臨汾金融網(wǎng) ( 晉ICP備15007433號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