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信社生長于農,服務于農。農信社成立之初,甚至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,絕大多數職工其實就是農民、半農民,對農村、農業(yè)、農民之事一清二楚,農信社與老百姓的關系是真正的魚水關系。農信社的信貸員每個月總有20多天時間穿梭在農村、在田間、在農民家中,他們通農事、知農情,所包村哪家今年種了多少畝麥子、多少畝棉花心里都有一本賬,哪家干什么副業(yè),哪個人有什么才能也都記在心里,甚至哪家兒子今年娶媳婦、哪家閨女幾月份出嫁,哪家的豬出欄、哪家的羊生崽也都心知肚明。至于哪家貸了多少款,用途是什么,貸款哪天到期,能不能準時償還,心里記得更是準準的!坝惺抡倚庞蒙纭、“信貸員是農民的貼心人”,這樣的話在當時是切切實實的。 或許是農業(yè)生產方式的變化、或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、也許是農民不在一味地蹲家守地,也許是通信工具的發(fā)達便捷,進入新千年以來,農信社的信貸員不再像以往那樣經常進村入戶了,進村也是直奔貸戶家,催收催收貸款而已,對農民的生產生活不能主動去了解和掌握,那種與農民親如一家的魚水之情漸行漸遠。目前的信貸員(也就是客戶經理),絕大多數都是80后、90后的大學生,他們不缺乏貸款流程和制度規(guī)定知識,缺少的是對農業(yè)生產、農民生活的真實了解,缺少的是對“三農”的真實情感,從而也缺少了農民的信任。 不知農事,何以扶農。通曉農事,才能更好地服務“三農”。服務“三農”是農信社的社會職責,更是其發(fā)展壯大的“根據地”。信貸員(客戶經理)征戰(zhàn)在扶農支農的第一線,應該熟悉農業(yè)、知悉農民,多進村入戶與農民交流,做農民朋友的知心朋友,特別是要對農村經濟現狀、農業(yè)產業(yè)特征和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調整有深度的認知,掌握地方優(yōu)勢產業(yè)和特色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情況。要虛心向農業(yè)農村的各個“行道”的農民學習種植、養(yǎng)殖、加工、儲藏、運輸等多方面知識,掌握更多的支農信息,做一個農業(yè)生產的行家里手,做一個支農為農的“排頭兵”,更好地服務“三農”。(霍州市聯社 劉延華)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臨汾金融網 ( 晉ICP備15007433號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